赵冉:抽屉里的秘密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2:14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【赵冉专栏】

抽屉里的秘密原创作者|赵冉(女,硕士研究生,山西省晋中市中学教师。研究方向:中学学科教学,班级心理建设与管理)

书房第三层抽屉总锁着一把铜色小锁,是我特意找 locksmith 配的。锁里没有贵重物品,只有几本旧相册和孩子小学时的奖状,可自从去年秋天发现相册旁多了枚不属于家里的塑料徽章后,这把锁就成了我和孩子之间一道无形的墙。

孩子上五年级那年,班主任李老师第一次约我去学校。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切成细条,落在李老师摊开的作业本上。“最近班里总丢东西,不是橡皮就是漫画书,昨天小宇妈妈说孩子的航天模型不见了,最后在您家孩子书包夹层里找到的。”李老师的声音很轻,我却觉得耳膜嗡嗡作响。那天回家的路上,孩子坐在后座玩手指,我攥着方向盘的手全是汗,脑子里反复回放着李老师的话——“他说模型是捡的,问什么都不吭声”。

我们家的教育一直很严格。先生是工程师,凡事讲究规则,我在出版社做校对,对细节格外较真。从孩子上幼儿园起,我们就立下规矩:作业必须当天完成,玩具要分类归位,出门前要和长辈打招呼,更别提拿别人东西这种事。每次带他去超市,哪怕他盯着零食柜多看两眼,我们都会提醒“想要可以说,但必须经过同意”。可就是这样的管教,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

展开剩余74%

第一次发现问题时,我和先生没控制住情绪。晚饭时,先生把模型放在餐桌中央,灯光下蓝色的机身泛着冷光。“这东西哪来的?”先生的声音比平时高了两个分贝。孩子扒拉着米饭,头埋得很低:“在操场捡的。”“捡的会放在书包夹层里?”我忍不住插话,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。孩子突然抬起头,眼眶通红:“我说了是捡的!你们为什么不信?”那天最后以孩子被关进房间告终,门关上的瞬间,我听见里面传来摔书本的声音,心里又气又慌。

之后的半年里,类似的事又发生了三次。有时是同学的钢笔,有时是文具店的贴纸,每次找到“证据”,孩子都只有两种反应:要么沉默,要么咬定是“别人给的”“地上捡的”。我们的管教也越来越严——取消了周末的游戏时间,每天放学必须先汇报行踪,甚至检查他的书包和房间。可越严格,孩子越抗拒,原本会主动分享学校趣事的他,渐渐变得寡言,放学回家就关上门,抽屉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“来路不明”的小物件。

直到去年冬天,我在书店遇到做儿童心理辅导的朋友林姐。那天我抱着一堆教育类书籍,愁眉不展地跟她说起孩子的事。林姐听完,没有先指责孩子,反而问我:“你们每次发现东西后,第一反应是不是问‘你为什么要拿’,而不是‘你想要这个东西吗’?”我愣住了——确实,每次我们都急于证明孩子“错了”,却从没问过他为什么会被那些小物件吸引。

林姐给我讲了“逆反心理”和“情感忽视”的关联。她说,处于学龄期的孩子,自我意识逐渐增强,当家长过度强调“规则”而忽视“需求”时,孩子可能会通过“打破规则”来确认自我存在感。尤其是严格管教的家庭,孩子长期处于“必须听话”的压力下,当他想要某样东西却不敢说,或者说了也得不到回应时,就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去“获取”,而“不承认错误”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——承认了,就意味着要面对家长的批评,甚至可能被贴上“坏孩子”的标签。

那天晚上,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检查孩子的书包,而是敲开他的房门,手里拿着他前几天从同学那“拿”来的奥特曼卡片。“妈妈今天在书店看到这套卡片,觉得图案挺好看的,你是不是也喜欢?”我把卡片放在他书桌上,尽量让语气平和。孩子愣了一下,眼神有些躲闪,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声说:“同学说这是限量版的,我问他借,他不借。”“那你当时一定很着急吧?”我接着说,“如果下次想要什么,或者遇到麻烦,能不能先跟妈妈说?我们一起想办法,不用自己偷偷解决。”

孩子突然哭了,肩膀一抽一抽的:“我怕你们说我不懂事,说我又犯错误。”那一刻,我才意识到,我们一直以为的“严格管教”,其实给孩子筑起了一道高墙。我们总在强调“不能做什么”,却忘了告诉他“可以怎么做”;总在关注“他错了什么”,却没看见他背后的需求——想要被理解,想要被信任,想要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依靠。

从那以后,我们开始调整教育方式。不再一味地强调规则,而是多了些“倾听”:每天晚饭后留十分钟,听孩子讲学校的事,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;如果他想要某样东西,我们会和他一起分析“是否需要”“如何获得”,比如想要限量版卡片,可以用零花钱攒着买,或者和同学交换;如果发现他又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我们不再第一时间批评,而是先问清楚“为什么想要”“遇到了什么困难”。

变化是慢慢出现的。有一次,孩子放学回家,主动拿出一枚从文具店“拿”的橡皮:“妈妈,我今天看到这枚橡皮很可爱,就顺手放进口袋了,后来想想不对,明天我会把它还回去,再跟老板道歉。”我没有批评他,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能主动说出来,并且想办法弥补,这很棒。”第二天,孩子真的去文具店道歉了,回来后,他跟我说:“老板没有骂我,还说下次想要可以跟他说,他会给我打折。”那天晚上,孩子的笑容比平时多了很多。

现在,书房那把铜色小锁已经打开了,抽屉里的“秘密”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主动放进去的小纸条——有时是他画的画,有时是写着“妈妈辛苦了”的便签。我渐渐明白,教育不是筑墙,而是搭桥。比起“不能做什么”,孩子更需要知道“可以怎么做”;比起“纠正错误”,他们更需要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信任。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“问题”的行为,不过是孩子在成长中发出的信号,提醒我们:他们需要的不是严厉的管教,而是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。

上个月,孩子生日,我们问他想要什么礼物,他说:“我想把之前攒的零花钱捐给流浪动物救助站,还想跟同学们一起去做义工。”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林姐说过的话:“当孩子的情感需求被满足,当他知道自己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,自然就不会再用极端的方法了。”原来,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孩子,关键在于家长是否愿意蹲下来,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,陪他们一起找到正确的路。

如今,孩子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的情况,反而变得越来越开朗,会主动帮助同学,会跟我们分享心事。有时我会想起曾经那段焦虑的日子,才明白: 教育孩子,就像培育小树苗,不能只靠修剪枝叶,更要浇灌阳光和雨露。那些曾经的“问题”,不过是小树苗在成长中遇到的小风小浪,只要我们用耐心和理解陪伴在旁,它们终会长成参天大树,向着阳光,茁壮成长。

发布于:北京市